close

T005    

《黃帝內經》最早提出了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,「從之則生,逆之則死」,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。
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是順應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,也就是春夏要保養生氣與長氣(及陽氣),
以適應自然界陽氣建生而旺的規律,從而為陽氣潛藏、陰氣漸盛打基礎,不應該宣洩太過與內寒太甚,而傷陽氣。

但依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如果人體是陰陽偏盛偏衰體質的人則應該要分別調理對待。
陽虛,則要「冬病夏養」,於春夏之時注意調養陽氣,給予適當的補給,而且不可食冷食涼,如此比待冬天發病時再用藥效果來的好。
陰虛,則要「夏病冬養」,於秋冬時滋補肝腎,可減輕春夏發病的狀況及程度。



夏季怎麼養生?
夏季萬物生長,夏屬火,應五臟之心;長夏(小暑、大暑即「三伏天」,濕熱最盛)屬土,應五臟之脾。
夏季心旺腎衰:外熱內寒,伏陰在內。

mojito-cocktail-jar-red-online__landscape
【飲食調養】
夏季飲食較其他季節更重要。因為夏季陽氣盛於外,而陽極陰生,陰氣居於內,故夏季應多清淡,少肥重口味,多吃綠葉菜及水量多的蔬菜水果,如瓜類。飲食口味不宜過於厚重,如羊肉、牛肉、鴨肉、豬肉、辣椒、蔥蒜等,以免發生內熱而誘發其他疾病,另外多補充維他命C,減緩降低發炎症狀。

  
【身體調養】
夏季,人大多會有胸悶不適、食慾不振、頭脹發昏、關節濕疹發癢發腫、排泄稀薄等症狀,到了醫院檢查也查不出確定症狀。夏季常常發生這些問題,其實只要減少食量、清淡飲食、少吃油膩,使脾健胃和即可。冬病夏治:三伏天,陽氣最盛,可使患者陽氣充飽,增強其抵抗力。在冬天發作時治療,在夏天未發病時就應該先「培養根本」以扶助正氣。人體正氣旺盛時,抵抗力增強,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甚至不發病。所有陽氣不足、肺氣虛弱、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,在春夏治療都會比其他季節治療效果好。如:支氣管問題、過敏等呼吸道慢性疾病,類風濕性關節炎、脾胃、脊椎等症狀。

4df517939e6ff5b71c6885c5308c8d4c  
【心靈調養】
夏日炎炎,往往令人心煩,而心煩則更熱,不僅影響人體的機能活動,進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症狀。特別是在氣溫高、無風、早晚溫差變化不大時,更容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,此時焦躁、煩躁及厭煩的情緒,心理起起伏伏容易引發併發症。
所以,夏季宜心靜,少份執著,就會少份心煩,調節心情,勿大喜大悲。多閉目養神,多靜心,可以屏除心中雜念,達到清心寡慾。

arrow
arrow

    W 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